红色地标

革命先贤丨金剑啸

发表时间:2022-07-29 10:14

金剑啸

来源:凤凰黑龙江综合



金剑啸,原名金承栽,又名梦尘,号培之,笔名巴来、健硕。他是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引领者、革命者,集小说家、诗人、画家、剧作家、导演于一身的艺术家,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

弃医从文偶像就是鲁迅

金剑啸,1910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的刻字工人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3岁时随家搬迁到哈尔滨。少年金剑啸受到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开始阅读普希金、高尔基的诗文,并经常写些短文、小诗投到《晨光报》。他胸怀宽广,凭借着良好的天赋,济世救民的激情,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准备拿起手术刀医治人们肉体的创伤。在整个学医的过程中,金剑啸逐渐接受革命思想,他痛感医生只能治疗人们生理上的疾病,却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无法拯救苦难中的人们,更不能医治亡国灭种所带来的剧痛。于是,金剑啸开始走着与鲁迅和郭沫若同样的道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金剑啸经常撰写诗文在报刊上发表,甚至在写作方法上也学习鲁迅先生,他犀利的笔锋、热情生动的诗文引起文坛的关注。

1928年冬,金剑啸参加了著名的哈尔滨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强修五条铁路的“一一九”示威大游行。1929年秋,金剑啸中途退学,《晨光报》的编辑塞克发现金剑啸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并极力推荐他进入《晨光报》报社,担任文艺副刊《江边》的编辑。其间,他发表两篇散文《敌人的衣囊》和《王八蛋日记》,刊载在“蔷薇”文艺周刊第二期号和第六期号上。

1930年春,金剑啸经好友资助,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绘画。在学习期间,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受到了鲁迅等左翼作家的精神鼓舞,积极投身到广大民众中去,满腔热情地宣传革命思想。不久,金剑啸成为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一员。

积极抗日写反抗与斗争

1931年8月,金剑啸又被党组织重新派回到哈尔滨。经友人介绍,他在中央大街白俄办的地方法院事务所当上文书。他接受党的指示,积极从事哈尔滨文化界反日工作,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编印的抗日小报和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画了许多插图、漫画,宣传、组织群众奋起抗日。当有人问金剑啸:“你总是在画些什么?写些什么?”他满怀激情地说:“山河破碎难提笔,要画就要画反抗、画斗争;要写嘛,就要写反抗、写斗争!”


1932年春,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金剑啸任哈尔滨西区(现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这时正值国际联盟调查团到达哈尔滨前夕,中共哈尔滨市委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伪满洲国并欲使之合法化的阴谋,动员人民群众奋起抗日,派金剑啸创办反满抗日的油印报纸。金剑啸以画家的身份在道里区西十五道街创办了“天马广告社”,以画广告维持生活,并把广告社作为地下党与左翼文化人的联络点。微薄的收入,不仅要维持自己困顿的家庭生活,而且还要帮助许多无职业的左翼文化人。

以笔为枪指向日伪敌人

1932年8月,松花江洪水泛滥,淹没了大半个哈尔滨,二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救济难民,金剑啸和左翼文化人举办了一个《维纳斯赈灾画展》。金剑啸废寝忘食,创作了许多幅充满革命激情、标题新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深深地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浓浓的情与爱。

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及青年团省委遭到破坏,敌人在哈尔滨继续进行大搜捕,左翼文化人的作品和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党组织为了保护左翼文化人的安全,保存革命力量,秘密将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转移到关内。5月初,金剑啸在“天马广告社”为萧红、萧军饯行。三杯酒之后,萧红、萧军劝告金剑啸一起南下,金剑啸执意不肯,他说:“我还有任务,留在这里还要继续坚持斗争。我要用我满腔沸腾的热血,把那些强盗卷回老家去!”

1935年,金剑啸任《大北新报画刊》主编,他指出,画刊“不仅是艺术的,而更是社会的”。他充分利用刊物内容不受特务警察机关审查的条件,以大量的诗文、照片和漫画等,深刻揭露敌人的侵略罪行。他以讽刺意大利独裁者莫索里尼侵略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的野蛮暴行,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为了庆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获得的胜利,金剑啸制作了一幅嘲笑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遭到失败的漫画,发表在画刊上。画中把红军比做出山的猛虎,把国民党军队比作怕死无能的猎人,不但打不了虎,反被猛虎吃掉。漫画的左侧有一小段文字说明:“红军进入山西省后,国民党军队颇为震惊,尽力围剿,但猛虎比猎人聪明,‘剿者’反被剿矣。”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善战。画刊上还刊登介绍鲁迅、郭沫若等革命作家的文章。由于这些报道和作品深受爱国群众欢迎,使画刊销售量与日俱增。

由于日伪统治不断加强,金剑啸在哈尔滨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经罗烽、白朗推荐,金剑啸携妻带女赴齐齐哈尔,办起《黑龙江民报》的副刊《芜田》。他把《黑龙江民报》变为宣传抗日、播撒革命火种的阵地,把民报社变为新闻界、教育界秘密活动的据点,把手中的笔变为与敌人搏斗的匕首和刀枪,把刊发的杂文、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变为一篇篇犀利的战斗檄文。金剑啸在署名巴来的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中写道:

耐过冬天的寒冷,

不就是温暖的春天;

穿过黑夜的暗网,

不就是黎明的曙光。

这就是他对抗日斗争和革命前途充满自信的呐喊。

英勇就义笑傲酷刑

金剑啸被迫于1936年初返回哈尔滨。1936年6月,金剑啸租借了日本人经营的《大北新报画刊》主编权,以此作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他用醒目的标题登载了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表示了对高尔基的深切怀念。金剑啸这样公开地宣传革命活动,触怒了日伪当局,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6年6月13日下午,三四个身穿长衫的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的便衣特务突然杀气腾腾地闯进《大北新报画刊》的工作室内,将金剑啸等编辑部人员和来此登广告、订报的共18人全部逮捕入狱。

金剑啸在哈尔滨被捕后,齐齐哈尔当局才发现《黑龙江民报》的巴来就是金剑啸,于是将他秘密押解到齐齐哈尔进行审讯。敌人把金剑啸作为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不分昼夜地对他施以酷刑,上大挂、灌辣椒水、竹签钉手指。但金剑啸坚贞不屈,自己承担了一切责任,用生命保护了组织和同志,丝毫没暴露党的关系。他的身心虽然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教难友们唱《海燕之歌》,背诵普希金的《囚徒》。

1936年8月15日,气急败坏的日伪当局认定金剑啸是共产党在齐齐哈尔反满抗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判其死刑。他在刑场上愤怒地鄙视着敌人,高唱《国际歌》,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充分地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他向敌人怒吼着:“没关系,再过26年,我的孩子长大了,又出来一个金剑啸!”临刑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非常坦然地迈步走到裹尸的芦席上,当一个伪警端着一盘馒头和几碗酒作为“送行饭”送给金剑啸时,他把馒头打落在地,然后端起一碗酒,砸到了一个日本宪兵的脸上,在仰天大笑中英勇就义。

解放后,党组织找到金剑啸的女儿金伦,她与人写作出版了《金剑啸传》等作品,选编了金剑啸诗文集。近年来,电影《萧红》《黄金时代》都出现了金剑啸烈士的银幕形象,金剑啸1933年在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开设的天马广告社被政府列入革命遗址,并在这里建立了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金剑啸的事迹及遗物就陈列在这里。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







                    联系电话: 0451-87801293 / 15546503332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千山四道街八号

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有关原则以及我们对网上作品版权保护的理解,就站内内容的版权事宜,作如下声明:

1、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本站转载文章及试听音乐均系娱乐性、非盈利性,仅用于红色教育交流。本站无意侵犯版权,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3、对于已经授权独家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如需转载,需得到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4、在本网站发表、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支持或认可其观点。